更新时间:2019-9-16
导读:通过以下内容您可以了解到该地区的详细资料,地名查询提供了所属地区的人口数量、区域面积、邮编区号、物流快递公司等内容,如果您对该地区的资料介绍有疑问或认为该内容需要更新,请联系我们网站客服,我们将在第一时间为你完善该地区信息。
文斗村位于水头镇政府驻地的西北部6.6公里处,石壁水库的下游,东南高田山环抱,西南熊山耸立,凤巢山脉婉延於西北,石壁水库溪流经村北奔流入海,三面环山,中间呈现一片平原,南岭公路贯穿全村,形如“五凤纳斗”故取名凤斗,后谐音变为文斗。文斗村始袒,黄公安聚,本名驰复,相传宋末初时安聚公为避乱栖息云古(元代文斗地名),勤奋持耕,仁德闻名,觉得四方邻里爱护,决心在此札根安聚,运今经历了七百多个春秋,繁衍二十五代,而今海内外子孙一万二千多人,是水头镇一个人口大村。原属三十六、三十七都,民国年间,全村划分为文东、文西、文中三个保,辖于门江店联保。1949年解放后成立文斗乡,1956年成立农业社村,为纪念革命烈士黄美文同志,则以烈士名字命名为美文农业社,1961年分为文东、文中、石里、南斗四个大队,1965年再合并为文斗大队,社教期间又把文斗周围几个大队(即新营、呈美、邦岑、星辉、曾岭)合并成立文斗小公社,上述周围各大队均属文斗公社管辖。文革期间又统一改为革委会,1984年改为文斗村委会。全村现在划分为4个行政片,下属5个自然村,即门口店(包括尾厝、小宗后、田洋、圳墘、街路头、土厝、石厝、中新厝、下新厝等九个角落)、前边、新竂、石井竂、坑尾自然村。共有44个村民小组,253户,8650人。侨居海外及港澳台胞约3400人。全村现有耕地2350亩,主种水稻、甘薯、甘蔗、花生,现定为市花生示范区,林果有杉木、松柏、相思树、雉尾树及龙眼、荔枝、柑桔等。文斗土地肥沃,水源好,是发展农业生产的好地方。随着改革开放,文斗村人民以敢拼会赢的闽南精神,大力发展经济,抓紧文化教育卫生,修建交通道路。经多年来的努力,凤东工业小区建设己初具规模,目前辖区内较成规模有企业有木气加工厂、塑料厂、彩印厂、造纸厂、釉色厂、石材厂、包装用品厂、喷涂厂、塑胶加工厂、东凯工艺品厂等11家。文斗的文化教育事业是水头西北地区发展较早的乡村,办学历史悠久,全村现有小学2所、幼儿园2所,配套设施完善,其中文斗中心小学办学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为祖国培养、输送了大批建设人才。文斗村海外华侨热心捐建文斗医院一所,设病床30张,方便村民就医治病。文斗村已铺筑完成一条东接桥尾福厦公路,西通星辉、石壁、曾岭的水泥公路。公交车由水头镇区直通文斗、新营、呈美、星辉、曾岭各村,交通运输畅通,来往方便,大大促进西部地区经济迅速发展。村里建有“永宁庵”寺庙一座,永宁庵原名叫顺宫,位于文斗村下新厝自然村,始建于南宋孝宗年间(1163—1189年),明成八年(1410年)村民集资重修顺宫并改名为永宁庵,即永吉安宁之意,清乾隆即位(1736年)永宁庵被列为南安三十七都都宫。文革后,旅居印尼、新加坡、菲律宾、泰国等海外侨亲集资重建,大殿为硬山式石木结构,燕檐翘脊,面阔三门,2006年又以旅港乡亲为主集资改建大殿,造型改为宫殿式,仍以石木结构,同时在大殿前面增建了拜亭和钟鼓亭。改建后庙宇焕然一新,可谓金碧辉煌,更加雄伟壮观。免责声明:本页地区资料内容为网络收集整理,仅提供阅读参考,本站不对该地区信息的完整性、准确性、即时性承担任何责任!如果您认为该地区的省份、城市、乡镇、村庄的内容介绍需要更改或完善,请联系网站客服修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