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为北狄所居,战国时期为赵雁门郡楼烦县属地,秦属雁门郡,汉归 陶县、阴馆县。后经历代沿革更名。唐属应州金城县。金大定七年(1167)始名山阴,意地处复宿山之北。金贞佑二年,升山阴为忠州,属西京道大同府。元后期复置山阴,属山西道大同路应州。
明称山阴县,属山西布政司大同府应州。清雍正八年(1730)直隶于大同府。1927年直隶于山西省。1946年6月24日,全县解放,属冀晋专署。建国初期属察哈尔省雁北专区。后随雁北专区划归山西省。1959年至1961年属晋北专区,后复归雁北专署。1989年划归朔州市。
1996年,山阴县面积1658平方千米,人口20万人,辖4镇17乡:岱岳镇、山阴城镇、玉井镇、北周庄镇、泥河乡、马营庄乡、吴马营乡、岱岳乡、后所乡、苑家辛庄乡、薛圐圙乡、安荣乡、偏岭乡、张家庄乡、甘庄乡、史家屯乡、冻牛坡乡、下喇叭乡、黑圪塔乡、合盛堡乡、马营乡。县政府驻岱岳镇。
1998年底,全县总人口20.4万人。辖4镇17个乡:岱岳镇、山阴城镇、玉井镇、北周庄镇、泥河乡、马营庄乡、吴马营乡、苑家辛庄乡、薛圐圙乡、安荣乡、偏岭乡、张家庄乡、甘庄乡、史家屯乡、冻牛坡乡、下喇叭乡、岱岳乡、后所乡、黑圪塔乡、合盛堡乡、马营乡。共有262个行政村。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山阴县总人口217299人,其中:岱岳镇37572人,玉井镇13216人,北周庄镇12904人,山阴城镇15719人,吴马营乡5863人,史家屯乡2531人,马营乡6217人,偏岭乡3530人,冻牛坡乡2141人,下喇叭乡2983人,甘庄乡3983人,苑家辛庄乡4688人,合盛堡乡10803人,岱岳乡29556人,安荣乡6806人,泥河乡5652人,薛乡6927人,后所乡14338人,张庄乡8143人,黑圪塔乡5781人,马营庄乡15509人,山阴农牧场2437人。
2001年,撤销岱岳镇;撤销苑家辛庄乡,并入北周庄镇;撤销偏岭乡,并入马营乡;撤销冻牛坡乡,并入下喇叭乡;撤销甘庄乡,并入岱岳乡;撤销泥河乡,并入安荣乡;撤销黑圪塔乡,并入薛圐圙乡。2003年末全县总人口218958人,其中市镇人口50395人,乡村人口168599人。
全县辖3个镇、10个乡:玉井镇、北周庄镇、古城镇、吴马营乡、马营乡、下喇叭乡、合盛堡乡、岱岳乡、安荣乡、薛圐圙乡、后所乡、张家庄乡、马营庄乡,以及东城管委会、西城管委会。共有262个行政村,267个自然村。县政府驻岱岳乡。
2011年4月19日,《山西省政府关于同意山阴县撤销岱岳乡设置岱岳镇的批复》(晋政函[2011]51号)同意撤销岱岳乡,设置岱岳镇,以原岱岳乡的行政区域为现岱岳镇的行政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