绛县,史称古绛,因“县北绛山为名也”。据清乾隆《绛县志》:“绛山在县西北二十里,……一名紫金山。草木不生,土色俱赤,且以此取名焉。”春秋属晋,汉属绛县(今曲沃),东汉属绛邑县(今曲沃)。北魏太和十八年(494)于今县城北17千米大交镇置南绛县,属正平郡。后徙治今城关南4千米东南城区村。建义元年(528)于县置南绛郡,县属之。西魏大统五年(539)改绛县、绛郡。北周于县置晋州,建德五年(576)废。隋开皇三年(583)罢郡,县属绛州。大业初年属绛郡。义宁元年(617)属翼城郡。唐武德元年(618)徙治今城关,属浍州。四年属绛州。
宋属绛州绛郡。金兴定初年属晋安府,四年(1220)割属翼州。元复属绛州。清属平阳府。雍正七年(1729)还属绛州。民国初年废州,县改属河东道,道废后直属省。1949年属运城专区。1954年属晋南专区。1958年废。1961年复置。1967年属晋南地区。1970年属运城地区。
1997年,面积1025平方千米。人口27万人。辖8镇6乡:城关镇、南樊镇、横水镇、大交镇、安峪镇、陈村镇、卫庄镇、磨里镇、勃村乡、中杨乡、郝庄乡、东山底乡、冷口乡、续鲁峪乡。县政府驻城关镇。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绛县总人口264708人,其中:城关镇38334人,横水镇25300人,陈村镇11980人,卫庄镇18864人,么里镇11501人,南樊镇24911人,安峪镇27839人,大交镇27924人,山底乡19040人,郝庄乡19697人,冷口乡9969人,勃村乡13926人,中扬乡11679人,续鲁峪乡3744人。
2001年,绛县乡镇区划调整:撤销城关镇、勃村乡、中杨乡,合并成立古绛镇;撤销东山底乡,并入横水镇;撤销续鲁峪乡,续鲁峪、裴家岭、洪家山、南坂、北坂5村并入大交镇,长畛岭、冯村岭、丁家凹、大神殿、小神殿5村并入安峪镇。调整后,全县辖8个镇、2个乡:古绛镇、横水镇、陈村镇、卫庄镇、么里镇、南樊镇、安峪镇、大交镇、郝庄乡、冷口乡。县政府驻古绛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