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关系国计民生,服务亿万群众。一趟趟飞驰的中国高铁见证的是中国实力,改变的是人们的生活方式。随着高铁网不断加密成型,两小时经济圈、半小时生活圈,已经成为了很多人的日常生活。高铁列车是新时代中国飞速发展的名片。与此同时,一列列“小慢车”也满载着当地百姓的生计和希望,日复一日地穿梭在崇山峻岭当中。这幅鲜明的对比,就构成了中国铁路的生动图景,也彰显了中国的发展,不仅注重速度,也始终把温度摆在重要位置。
治国之道,富民为始。高铁时代,中国仍保留着81对公益性“慢火车”。它独特的节奏为偏远山村带来无限生机。例如,行驶在我国西南山区的5633/5634次火车似乎既过时又缓慢,却是居住在深山中的彝族百姓赖以生存的“生命线”。这趟车最低票价两元、最高是26块5,它三十年没变过。旅客乘坐几站只需几块钱,如果简单进行成本核算,这显然是亏本的,但这却是沿线百姓们的校车、赶集车、公交车,承载着下一代走出大山的梦想。而这笔“经济账”的背后,是不让一个人掉队的“民生大账”。 时光之河,奔涌向前。在高铁网络密布的当下,它珍藏着大山的历史,见证着美好和希望,拉近了老乡们彼此之间的距离。
传承红色基因,牢记初心使命。无数铁路人坚守岗位、无私奉献,就是为了把铁路精神传承、发扬下去,书写铁路发展的精神内涵,展现铁路人的风采担当。46岁的刘伟是5633/5634次列车的列车长。自从初中毕业,他就值乘在“小慢车”上,至今已28年。这些年,他见证了火车上的座位从木头硬板凳变成了硬座,也见证了沿途老乡衣服越来越好,笑容越来越多。像刘伟一样,在这趟列车上值乘的乘务员们,多数都是“一辈子一趟车”,他们用真情、真心、真爱始终守护着沿线人民群众的安全出行,充分彰显了“人民铁路为人民”的服务宗旨。
交通是兴国之要、强国之基,发挥交通先行作用,加大对贫困地区交通投入,让贫困地区经济民生因路而兴。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铁路加快铁路建设,100多个原国家级贫困县结束了不通铁路的历史,扶贫专列飞驰在崇山峻岭间,幸福“小慢车”成为沿线百姓脱贫致富的重要支撑。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第一年。神州大地上,一列列“小慢车”驶过田野阡陌,穿越崇山峻岭,在保障人民群众出行的同时,担当起助力乡村振兴的新使命,奔向更加幸福的明天。(樊二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