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时速不足50公里,逢站必停,票价低于运行成本,车厢满载活禽活畜……在铁路网纵横交错、高铁飞速驰骋的今天,仍有81对、占普速旅客列车开行总量近6%的扶贫小慢车,穿梭在我国西南、西北和东北偏远贫困地区。它是公益小慢车,更是兴村富民的致富车,又是剪不断的乡愁纽带。
小慢车是沿线村寨兴村富民的“见证者”。81对公益性“慢火车”,途径21省区和35个少数民族地区,二十余年票价未涨,这是铁路部门始终坚守“人民铁路为人民”的承诺,更是一种责任与担当。许多山区由于地形复杂、交通不便,物资运不进去,土特产出不来。小慢车的开行,串起了沿途村寨,搭建起山区民众彼此交流、接触外界的通道。对当地群众来讲,公益性“慢火车”不仅是赶集车、通勤求学车,更是致富车。小慢车的开行使得沿线人民的日常出行有了保障,大山深处的产品能够走出来,飞入寻常百姓家。同时,低廉的票价不仅缓解了村民出行的经济压力,也是沟通外部世界的桥梁和纽带,见证着沿线村落的发展变化和人们勤劳致富奔小康的奋斗岁月。
小慢车,在“坚守”与“改变”中赢得民众青睐。小慢车始终维持着几十年前制定的票价,短程票价更是仅两三元。部分列车上即使只有几名乘客,也依然坚持运行,这就是小慢车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与之相对应的便是改变,考虑到群众出行和生产生活的实际需求,小慢车不断进行“优化”,增设了牲畜拴挂处、改造大件行李车厢、行李专区,允许在列车上进行的农产品交易买卖,因地制宜开发的移动式“小地摊”,这些透露着人性化的“改变”措施,彰显着铁路部门服务人民的宗旨和扶贫初心。
小慢车是“快节奏”与“慢生活”的统一,更是割舍不断的乡愁记忆。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乡村变化可谓翻天覆地。作为一代人记忆的“绿皮车”也渐渐被快速列车和高铁取代。小慢车在大山深处几十年的坚守,不仅是他们儿时探亲访友、寻医问药、求学经商的记忆,更成为了远行游子难以割舍的乡愁。小慢车空间虽小,但在方寸之间却氤氲着无尽的温情。无论是上学、赶集、探亲,小慢车已然成为了连接村寨与村寨、乡村与城市的纽带。无论是夏季的“果蔬专列”,还是冬日里的“年货集市”,一年四季,在列车上总是充满了温暖的问候声,咨询声以及欢笑声,从未间断。在这里最不缺少的便是欢声笑语,洋溢的尽是自在与闲适。
“要想富,先修路”一句最朴素的口号表明了交通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道路通畅、交通便捷,人员和货物等生产资料才能流转,经济发展才有了根基。小慢车是串联沿线乡村的兴村富民车,更是割舍不断的乡愁记忆,彰显着时代的温度。(李辰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