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大漠边缘“慢火车” 温暖百姓出行路》的新闻报道一经推出,在互联网上很快实现了点击率破百万。11年来,这趟公益性“慢火车”以不变的低廉票价和为民的热情服务,为南疆主要城镇旅客铺就了一条陪伴左右的“幸福路”和“致富路”,是一列人人都叫好的“暖心列车”,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
新疆幅员辽阔,拥有166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大地,约占全国国土面积的六分之一。而处在疆内最南端的和田地区位于我国最大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南缘,由于常年风沙天气影响、自然环境恶劣、生活基础条件差,导致了当地深度贫困,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地区民众对于改善交通出行、增加经济收入的愿望非常迫切。早在2011年6月,中国铁路乌鲁木齐局集团有限公司开行了首趟往返于乌鲁木齐站与和田站的“和田玉龙号”旅客列车,自此结束了和田地区不通火车的历史,也让南疆居民的出行生活开始发生翻天覆地的新变化。
如今,这趟承载了南疆人民幸福希望的“慢火车”,途经乌鲁木齐、吐鲁番、库尔勒等21个车站,共有66个停车站点,全程1960公里、历时约32小时40分,平均30分钟经停一站,即使沿途小站只有一两个人上下车,火车依然每站必停,就是为了让南疆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群众都能享受到乘坐火车“公交化”的出行便利。“慢火车”已经成为沿线居民赶集求医、探亲上学、外出务工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也是铁路通勤职工的“移动之家”。
“慢火车”这么多年的“绿皮车”形象虽然没有改变,但车厢内的乘车环境却越来越好,只需花费约0.1元/公里的票价,就可以体验到舒适的空调车体,让本不富裕的旅客们每次出行都能感受到“冬暖夏凉”家一般的温馨。而在列车日复一日的开行过程中,朝夕相伴的铁路人与南疆各族群众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其中精通汉语、维吾尔语和哈萨克语的列车乘务员对待旅客更是像亲人一样,总是热情周到地为需要帮助的旅客提供预约上下车、购买车票、搬运行李等各种差异化服务,解决了诸多实际困难。列车上一个厚厚的留言本则记录了旅客们对于这辆“小慢车”最真实的情感和美好的祝愿,是“人民铁路为人民”最亲密、最生动的缩影。
近年来,“和田玉龙号”主动为南疆地区农户办起了“流动巴扎”,在日常客运服务的基础上搭建了土特产、农副产品、手工艺品等销售平台,方便沿线群众将自家的特色产品拿到列车上售卖,不仅有助于提升销售业绩,还能借助公益“小慢车”的社会影响力来扩大产品的知名度。今年3月18日,一场以“‘流动巴扎’带货忙”为主题的网络直播,就在人民网首页、人民视频、人民网微博等平台开播,让全国亿万网友知道了“流动巴扎”的独特魅力和正能量故事,获得了无数的点赞和支持。
作为全国仅有的81对之一的公益性“慢火车”,“和田玉龙号”和沿线人民一起见证了南疆地区的快速发展,助力各族群众在乡村振兴和奔小康的路上出行体验更美好。
作者:傅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