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成渝铁路开工典礼上,贺龙同志向筑路大军亲授“开路先锋”大旗,自此,“开路先锋”成为成渝铁路的标识。
70年,成渝铁路一直在加速度的路上飞奔,而今,在这一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中,依然一马当先。
“先锋”,是对成渝铁路过去的礼赞,也是对成渝铁路未来的期许。
70年再出发,那辆来自1952年的列车,依然一路向前。
1952年7月1日,新中国第一条铁路干线——成渝铁路开通。
成渝铁路开启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交通方式的变革不断拉近两地的时空距离,带动两座城市在经济和人员往来上的纽带不断加强,使之逐渐成为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的“双核”引擎。
未来,以成渝为核心的18.5万平方公里土地和9600万人口,还将在中国经济版图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历史突破 从一周缩短到13个小时
在成渝地区修建铁路的设想至少可以追溯到一个世纪前。1903年,四川总督锡良上奏清廷,建议在成都设立川汉铁路总公司,建设一条从汉口经重庆到达成都的铁路。
然而,时局动荡,修筑成渝铁路的日程一再推迟。历经半个世纪,成渝地区未铺一根枕木、一寸钢轨。
在西南地区交通不畅、亟须发展经济的背景下,1950年春,新中国刚刚成立,中共中央、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欣然批准了关于请求修建成渝铁路的报告,并在经济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批准“先拨2亿斤大米作修路经费”。
尽管没有任何大型机械化设备、路料运力极为匮乏,但10万军民历经两年奋战,最终修成全长505公里的成渝铁路。
1952年7月1日,成渝铁路正式通车,成为新中国成立后开通的第一条铁路干线。这一天,成都和重庆之间的旅行时间,从一周缩短为13个小时。
成渝铁路建成后,运价大幅下降,物流更加畅通。成都平原的大米和茶叶,内江的糖,自贡的盐,荣昌的夏(麻)布,永川的煤,重庆的钢铁,上千种西南物产大量运往华东、华北和中原。
据统计,成渝铁路开通后,四川有近32000种工业品降低了销售价格,农副产品收购价普遍升高。
成渝铁路和后续开通的铁路线路,也改变了成渝地区的城镇布局。以前,四川城镇沿江而建,集中在金沙江、岷江、沱江、涪江、嘉陵江沿岸。而铁路开通带动了一批新兴工商业城市,例如成渝线上的资阳、内江、江津,成昆线上的眉山、西昌、攀枝花,宝成线上的绵阳、德阳、广元等。
通道加密 从一条铁路到“交通第四极”
这70年里,成渝地区的轨道交通飞速发展。蒸汽机车先后被内燃机车和动车组代替,两地的旅行时间从13个小时缩短到一个小时。
目前,连接成都和重庆的铁路已经增加到4条,其中3条铁路线开行动车组,最高时速达到350公里,是成渝铁路早期时速的10倍以上。
据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公司数据,每天往返于成渝两地的动车近100趟次,日均旅客量近9万人次,每逢节假日,即便增开车次,平均客座率也接近100%。
未来,铁路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将继续扮演重要的角色。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多层次轨道交通规划》,到2025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轨道交通总规模达到1万公里以上,其中铁路网规模达到9000公里以上、覆盖全部20万以上人口城市,形成重庆、成都都市圈1小时通勤圈。
与此同时,从一条铁路出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成以干线铁路、高速公路和长江黄金水道为主体的多向对外联系通道,多层次轨道交通网络骨架逐步形成。
公路方面,截至2021年末,四川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8608公里,重庆市高速公路总里程突破3841公里,目前川渝省际高速公路通道达到20个。根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2025年双城经济圈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将达到15000公里以上。
水路方面,长江上游首个万吨级码头重庆新生港开港运营,涪江双江航电枢纽、万州新田港二期等项目开工建设,嘉陵江利泽航运枢纽建设加快推进。
空中,川渝世界级机场群正加快形成。成都双流机场2021年旅客吞吐量超过4000万人次,重庆江北国际机场旅客同期吞吐量超过3500万人次,成为全国、乃至全球最繁忙的机场之一。此外,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建成投运,重庆江北国际机场改扩建有序推进,万州机场、黔江机场加快建设。
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在国家战略中地位的提升,2021年发布的《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把成渝地区列为中国交通第四极,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三个经济发达地区并列。
“双核”共振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合作深入
2020年1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首次提出,当年10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审议。
2021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经济总量近7.4万亿元,同比增长8.5%,距离成为全国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的目标越来越近。
交通的持续改善促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区域合作不断深入,加速形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高地和高品质生活宜居地。
时隔70年,成渝两地的列车早已越过四川盆地、通达海外。中欧班列(成渝)列车将成渝两地乃至全国各地的产品运往欧洲,至今两地累计开行中欧班列数量已突破2万列大关,占全国中欧班列累计开行量约40%。
在促进成渝地区成为对外开放高地的同时,交通的飞速发展也为区域的经济和科技合作铺平了道路。
成渝两地正在推进共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加强在科研基础设施、产业链协同、人才引进和培养、科技成果转化等领域的合作。据统计,过去两年,川渝两地先后共同出资6000万元,整合两地创新资源总价值122亿元,联合实施50个重点研发项目,有效解决了10余项技术创新难题。双方在共同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合力打造科技协同创新高水平样板上稳步前行。
产业也有了更多想象。比如,成都和重庆携手培育世界级汽车产业发展集群。2021年12月,成渝两市签署《共建世界级先进汽车产业集群战略合作协议》,将以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为主攻方向,借助重庆雄厚的汽车产业配套基础和成都优越的研发创新优势,共同培育世界级汽车产业发展集群,并计划到2025年实现两市汽车产量300万辆、产值6000亿元的目标。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 王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