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原北站编组场,南来北往的货运列车穿梭如织,每天有超过6万吨煤炭、钢材在这里集结、编组、发出。
作为中国铁路太原局集团有限公司重要的货运枢纽,太原北站承担着石太线、北同蒲线、太原铁路枢纽西南环线等多个方向到发车流的编解组织,以及近40家企业铁路专用线的货运装卸任务。聚焦路网干线安全畅通,该站发挥站区统筹优势,围绕站场设备改造,优化作业组织模式,有效提升枢纽运输效率,为货运增运增收提供有力支撑。截至8月10日,该站今年累计发送货物1300.1万吨,完成运输收入12.57亿元。
立足大枢纽 打通梗阻点
太原铁路枢纽西南环线是太原局集团公司南北车流交换的一条重要通道。随着货运量逐年上升、车流密度不断增加,作为西南环线上的关键节点,太原北站运输组织压力成倍增长,车流交换效率经常受限。
“效率受限的直接原因是所有车流都在六场中转作业,能力达到饱和。”该站运转车间主任朱冠屾说。据了解,该站为横列式二级六场,站场面积虽大,但只有一个中转场承担技检、换挂机车作业,车流增多,占用线路时间相应延长,组织效率随之降低。
为了打通通道堵点,太原北站成立专项调研组,围绕基础设备、作业组织模式和人员配置情况多次实地调研、跟班写实,查找关键制约因素。他们发现在既有设备作业条件下,六场无法与其他各场实现双向通车,只能“独挑大梁”。为此,他们从源头出发,积极与上级业务部门对接联系,共同研究制订车站枢纽闭塞设备升级改造方案。
今年2月底,历时3个月的设备改造工程全面竣工,该站六场至一场、四场间实现双向通车,中转任务也实现分流。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营后,站场运输能力显著提高。该站日均办理车数较改造前总体上浮20%,西南环线日均到达、开行列车数量较改造前分别增加7列、3.8列,枢纽外围列车等待时间平均减少18分钟。
用好新设备 精准提效率
“闭塞设备改造后,通过列车越来越多,对作业组织衔接、各工种配合提出了更高要求。”该站六场值班员任建和说,在六场办理到发列车数持平的情况下,通过列车数由单日60列最高增至70列。
面对运输品质提高的要求,该站进一步健全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建立责任考核、激励等一系列有效工作机制,对各项运输指标进行精细化管理,确保运输组织科学顺畅。
在新设备使用过渡期内,该站专业科室牵头分析研判闭塞方式改变带来的安全风险点,逐一制定安全卡控措施,车间主要负责人跟班包保,加大关键作业、关键岗位盯控力度,确保现场作业安全。为加快适应新的作业组织方式,该站充分利用各车间实战演练设备,组织作业人员进行专题模拟培训,进一步提高岗位作业能力和配合效率。
为充分释放设备改造后的运输能力,他们在合理编制调车作业计划、各岗位协调联动上下功夫,充分发挥编组站车种多、去向广、作业灵活的优势,依据阶段计划和班计划,结合存车场存车数合理调剂车流去向,巧编满轴满长和远程技术直达列车,大大减轻了相邻编组站压力,编车场日均编车列数增加2.5列,为干线畅通创造有利条件。
下好一盘棋 合力促上量
以站区联劳协作会为载体,太原北站发挥站区运输组织的龙头作用,及时协调解决影响安全和效率的结合部问题,充分释放作业潜能。
根据设备改造后机车运行交路发生的变化,该站强化与调度、机务联动,优化机车出入库和转场组织模式,充分利用场间通道能力,压缩机车车辆在站周转时间。他们持续开展机车辅时整治,重点盯控车流上线组织、机车在站作业及转场转线各个环节,合理组织货检、技检、列尾换挂等平行作业,全力压缩机车在站作业时间。3月以来,本务机车从出库到挂车平均时间压缩近20分钟。
为化解枢纽运输效率与设备检修之间的矛盾,太原局集团公司在管内枢纽地区采用“单元修”设备维修模式。太原北站牵头组织站区相关设备单位,结合枢纽各场线路特点、设备情况和作业组织方式,科学划分“单元修”模块,制定安全防护措施,在保证人身安全的基础上,最大限度组织维修、行车平行作业。优化维修模式后,该站“天窗”利用率和设备维修质量进一步提高,日均解编列车、调车作业辆数较优化前增长16.7%。(申 娟 李时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