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9-9-16
行政代码 | 面积 | 简介 | |
新江口镇 | 421087100 | 115km2 | 新江口镇是松滋市委市政府所在地,是松滋市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科技中心。其版土面积115平方公里,城区面积25平方公里。全镇总人口近13万,其中农村人……[详细] |
南海镇 | 421087101 | 171.3km2 | 松滋市辖镇。1958年建南海公社,1987年建镇。位于市境中部,距市府5公里。面积171.3平方公里,人口7万。省级红(花套)东(岳庙)公路和沙(市)刘……[详细] |
八宝镇 | 421087102 | 松滋市八宝镇是荆州市的蔬菜生产大镇和养猪大镇,蔬菜年产量达到300多万斤,年出栏肥猪10万头以上。该镇蔬菜基地主要集中在永兴场村,1999该村蔬菜大棚发……[详细] | |
涴市镇 | 421087103 | 148km2 | 涴市镇位于松滋市东北部,地处长江南岸,因江水在此涴演曲回而得名。她三面环水,上接宜昌,下连荆州,腹地平畴千里,稻香鱼跃,素有“古乐乡”之美誉。 全……[详细] |
老城镇 | 421087104 | 座落于松滋西北部的老城镇,“北枕长江,西接三峡”,历有“古郡”之称,素有“典雅”美名,自东晋至公元1943年,老城设县治历经九朝,长达1600余年,这里……[详细] | |
陈店镇 | 421087105 | 1996年,经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地处鄂西南的松滋 市陈店撤乡建镇,历史由此翻开崭新的一页。古老的陈店焕发青春,年轻的城镇灿烂辉煌, 丰富的自然资源,畅……[详细] | |
王家桥镇 | 421087106 | 152.38km2 | 出松滋市城区西行10公里,您便到了一个古老而又发达的乡村重镇——王家桥。他毗邻松滋城郊,辖43个村(场),国土面积152.38平方公里,人口5.1万。改……[详细] |
斯家场镇 | 421087107 | 126.3km2 | -市镇因烧制陶器“窑林”旧称演绎而名,于明代末年建制,是松滋最早的建制镇。地处湘鄂边界,枕武陵余脉,连两省三县,物华天宝,山川锦绣,是湖北荆州的南大门,……[详细] |
杨林市镇 | 421087108 | 126.3km2 | -市镇因烧制陶器“窑林”旧称演绎而名,于明代末年建制,是松滋最早的建制镇。地处湘鄂边界,枕武陵余脉,连两省三县,物华天宝,山川锦绣,是湖北荆州的南大门,……[详细] |
纸厂河镇 | 421087109 | 109km2 | 松滋市辖镇。1958年成立纸厂河公社,1975年改为王家大湖公社,1987年建纸厂河镇。位于市境东南部,地处洈水河北岸,东与 公安县相邻,距市区31……[详细] |
街河市镇 | 421087110 | 82.8km2 | 松滋市辖镇。1958年设松南公社,1975年改为街河市公社,1987年建镇。位于松滋市中南部,距市府25公里。面积82.8平方公里,人口4.3万。辖平板……[详细] |
危水镇 | 421087111 | 危水镇位于湖北荆州市松滋市。下辖: 421087111001 121 和平街社区居委会 421087111002 121 大桥街居委会 421……[详细] | |
刘家场镇 | 421087112 | 292km2 | 松滋市刘家场镇地处湖北西南边陲,国土面积292平方公里,辖21个村,3个居委会。人口8.5万,是鄂湘两省三市(荆州、宜昌、常德)五县(市)(松滋、宜都、……[详细] |
沙道观镇 | 421087113 | 59km2 | " 巍巍换甲山,悠悠长江水,哺育出一座荆楚名镇,璀璨夺目;昔日“小沙市”,新千年省级中心镇,演泽着灿烂文明,蕴藏着无限商机。 —……[详细] |
万家乡 | 421087200 | 松滋市万家乡地处松滋西南部,与湖南宜万乡仅一河相隔,所辖8村1社区,全乡总人口23426,其中农业人口22212,耕地面积48670亩。 万家乡人……[详细] | |
卸甲坪土家族乡 | 421087201 | 110km2 | 松滋市辖乡。1958年成立曲尺河公社,1975年改卸甲坪公社,1983年置卸甲坪乡。位于市境西南部,与湖南澧县及湖北五峰县接壤,距市府56公里。面积11……[详细] |
导读:通过以下内容您可以了解到该地区的详细资料,地名查询提供了所属地区的人口数量、区域面积、邮编区号、物流快递公司等内容,如果您对该地区的资料介绍有疑问或认为该内容需要更新,请联系我们网站客服,我们将在第一时间为你完善该地区信息。
松滋市位于湖北省西南部,总面积2235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92.3万亩,共辖16个乡镇2个开发区,23.5万户,人口85万,农业人口68.4万。东临荆州,西连宜昌,南接武陵,北滨长江,华实蔽野,系焦柳铁路与长江的交汇处,是一座集工业农业商贸旅游于一体的新兴城市。松滋市历史悠久,远在旧石器时代末期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萌动了春秋,绵延于两汉,繁华于魏晋,勃发于明清,昌盛于改革开放。免责声明:本页地区资料内容为网络收集整理,仅提供阅读参考,本站不对该地区信息的完整性、准确性、即时性承担任何责任!如果您认为该地区的省份、城市、乡镇、村庄的内容介绍需要更改或完善,请联系网站客服修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