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的全面实施、精准施策,像一阵阵暖风吹进每一个边远山区贫困人民的心里,又仿佛冬日里的晨光暖阳指引着人民心怀对美好生活的愿景走出大山,驶入脱贫致富的“快速路”。
十一年前,“春运母亲” 巴木玉布木,那“独承千斤重、意志撼天行”,面对贫困打拼生活而不屈不挠的影像,深深感染者每一个人。她如炬的目光、如港的臂弯、躬身的前行,用肢体语言诉说着摆脱贫困的决心,成为无数中国人记忆深处的“牵挂”。她乘坐火车的那趟归程三天两夜,却是寄托了多少对家的渴望和对富裕生活的畅想。
随着2020年我们党的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史无前例的巨大成功,千千万万个贫困地区的人民摘掉贫瘠的帽子过上了心驰神往的幸福生活。“春运母亲” 巴木玉布木也由三天两夜的归家旅程,缩短为15个小时的舒适行程,她也在这一年中体会到了乘火车回家之行的便捷与快速。
如果说高铁时代的“快”代表着行动的伟力和奋进的姿态,那么“慢火车”中“缓”却是行稳致远、历久弥坚的基石和脊梁。在“慢”与“快”之间,中国铁路饱含的“温度”没有随着岁月的流淌停滞不前,那种忠于党的事业、忠于人民、当好改革发展路上“排头兵”的定力和恒心,永远都未曾改变。在“春运母亲”巴木玉布木的家乡大别山,至今还保留着80多对“慢火车”,票价便宜、安全方便的“慢火车”,不仅带着沿线群众离开大山也给他们带来了希望,更是彰显了中国铁路人性化的举措,以及对“快”与“慢”的和谐共融。
当中国铁路向“快”中寻找发展的新坐标、新大陆时,也同样眷顾着“慢”的牵引和包容。中国铁路的巨变没有影响“人本”理念的根植于心,没有脱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质朴考量。中国铁路所迈出的每一步,都承载着为社会发展戮力同心的澎湃激昂,浓缩了为服务人民同心共举的普惠深情。当我们站在高铁时代的巅峰,再一次品味着“慢火车”带给我们的时光印记,那份醇厚的浓情就会一次次萦绕心头,像是盛满了珍藏着大山的历史和生机,也同时见证了像“春运母亲”一样的沿途百姓奔向美好生活的傲然身影。
中国铁路把“快”与“慢”的音符谱写在高质量发展格局、高标准发展目标的乐章中,随着时代的进步,奏响了一曲曲情所系、心所怀、神所往的时代强音,也必将继续展现出“上下同心、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伟大精神中所蕴含的靓丽底色。让我们宁心驻足,一起为中国铁路鼓掌、喝彩! (王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