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勤春来早,百事农来先。时至惊蛰,春耕备耕工作全面开展。根据预测,2022年全国春播面积将达到9.4亿亩左右。为打好农业生产“第一仗”,国家各部门积极行动、分区分类、精准施策,确保春耕工作顺利开展,为我国全年粮食大丰收打好基础。
把好农资质量关,让中国人吃好中国粮。食为政首,粮安天下,作为一个拥有十四亿人口的大国,粮食安全就是底线。随着春耕备耕的陆续开展,各地有关部门相继开展撂荒地专项整治活动,严格落实耕地保护,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耕地得到保障,各种销售假劣农资坑农害农的违法行为也得到铲除。各地工商部门深入到农资生产销售一线,对农民“家门口”的农资逐一筛查,确保农户用上优质、高效、放心的农资,为农民春耕生产“保驾护航”。
谋定而先动,下好春耕生产“先手棋”。春耕开始前,中央提前布局,对去年受秋汛影响大的省份出台夏粮小麦促壮稳产补助政策,农业农村部也将整合高产创建社会化服务资金,重点支持夏粮生产。多地地方政府组织当地施工部门,冬修渠道,春保灌溉,解决农民春耕水源远、灌溉难的实际问题;中国农业银行设立约1500亿元春耕专项贷款,为农户开辟春耕资金“绿色通道”,助力中小规模种植顺利开展。
织密交通运输网,护航农资运输路。为保证春耕前土地育肥工作,各部门强强联合,解决农户春耕备耕后顾之忧。铁路部门提前与化肥、农药、种子等农资供应单位对接,发挥铁路运输优势,对春耕物资采取先配车、先取送、先编组、先开行措施,提供充足运输保障。公路部门加大对村镇公路维护保养力度,打通农资运输“最后一公里”。陆上农资运输一片繁忙,海上农资货轮也是熙熙攘攘。云南作为我国磷肥生产大省,为满足北方地区激增的肥料需求,开通春耕农资“南肥北运”的“绿色通道”,通过铁海联运方式,与沿海铁路防城港车站、厂家、码头建立互动机制,增设农资班列,压缩列车编组环节,大大提升运输效率。将农资送稳送快,农民农时赶得上,春耕备耕如期有序进行才能得到坚实保障。
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春耕备耕更高效。今年春耕,多地继续推进和探索科技助农的新模式、新方法,让科技成为春耕备耕加速器。在山东临沂市,两台搭载北斗高精度定位系统无人驾驶拖拉机走进田间地头,将原本一天的耕作作业缩短至一小时左右。而在安徽省亳州市,水肥一体化自动灌溉系统和无人机为小麦种植带来了新的生机。科技助农不仅有高精尖的设备机械,也同样有着浓浓的“人情味”,甘肃、河南多省组织农技人员深入农户家,对农户在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指导农户适时开展田间管理,一对一为当地农户提供春耕技术支持。纵览春耕备耕,农业与科技正在深度融合。
细雨轻风万物滋,田园春色正应时。春耕生产开好局,全年粮食产量才有保障,农户“钱袋子”才能鼓起来,人民饭碗才能装满中国粮。食为政首,谷为民命,奏响奏亮春耕进行曲,待到金桂飘香时,神州大地上,必然浸透丰收的中国味道。(宋佳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