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多年前,二连浩特口岸的前身名为伊林驿站,是河北和山西等地商人通往库伦(今蒙古国乌兰巴托)的必经之路。南有深圳,北有二连。作为一座火车拉来的年轻城市,昔日的驿站已成为中国向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欧班列在二连浩特口岸开行,当地已然步入发展快车道。
这十年,二连浩特已然构筑了包括铁路、公路、航空在内的国际贸易网络;这十年,祖国正北方的“边陲小镇”从事贸易和物流的企业不断增多;这十年,“恐龙之乡”二连浩特旅游展新颜。这条商旅之路上曾经的声声驼铃,如今被阵阵汽笛所取代。
开行中欧班列,让铁路与二连浩特相得益彰。作为中蒙俄经济走廊和“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带一路”六大经济走廊之一,二连浩特是中欧通道的“枢纽”,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这十年,二连浩特市被确定为首批国际陆港城市,二连浩特口岸与中欧班列携手,共同绘就了发展新篇章,自2013年首趟开行至今,共接运近万列中欧班列,交通影响力和辐射力大幅提升。
二连浩特,向北开放的脚步永不停歇。向北开放,战略定位明、对外贸易忙,现代物流及落地加工产业发展,为二连浩特带来前所未有的新机遇。疫情当下,中欧班列的运输为二连浩特带来更多的发展路径:在二连铁路口岸,人们只需要提出电子申请,足不出户就可以办理业务,更可以通过手机对业务进行查询、沟通;中欧班列在口岸停留3.5小时即可办完所有业务流程,10分钟之内完成单证放行,通关时间压缩70%以上。全球疫情之下,二连浩特中欧班列接续开辟“走出去”的新方向,成为打造口岸高地的重要载体。作为一条贯通欧亚、助力二连浩特高水平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国际贸易通道,中欧班列为二连浩特市克服疫情影响,恢复经济带来新思路,更是为推动口岸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铁路促发展,旅游向兴盛。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二连浩特市围绕“中华北门、千年驿站”等旅游形象定位,以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边境旅游试验区建设为切入点和突破口,大力发展边境特色文化旅游业,口岸旅游品牌和影响力与日俱增。国内游客对蒙古国的旅游热情逐步升温,“口岸号”旅游专列让游客旅行无忧。与乌兰察布等盟市签订旅游战略合作协议,整合“中国乳都”呼和浩特、“避暑之都”乌兰察布和“恐龙之乡”二连浩特等地精品旅游线路,二连浩特与盟市间的旅游合作看起来是某种巧合,实际上是发展的必然。
“古站焕新机,走出共富路。”新征程新起点,汽笛与口岸的接续发展,促进互联互通,加快融合发展,必将载着二连人民飞向发展、合作、共赢的远方。(苗瑞祥 李红红)